當時,合作社種植的500畝優質黨參,因市場價格低于生產成本,合作社和黨參種植農戶對此一籌莫展。
“若消極等待黨參價格回升,勢必會造成更大的損失。” 李青認為。他將此情況通報給威寧縣環科局科技股股長劉昌達,經過努力,聯系到了出價較理想的客商,挽回了一定的經濟損失。
“如何規避風險,帶動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和農戶增收?” 李青陷入了沉思。
李青帶領合作社成員在迤那鎮大山、雙營、蓮花、五星、勝利等村組開展中藥材資源調查工作,決定選擇引種馴化和種植難度較低、收益較高的滇牡丹進行引種馴化和種植。
合作社理事長謝娟說:“我們原以為他們來迤那,是為了開展、完成自己的生物資源調研工作。沒想到貴州科學院的科技人員不僅給我們提供科技幫扶,不辭辛勞地和我們一起風里來、雨里去,夜里睡在車上、渴了喝山泉、餓了吃烤土豆,還省下經費資助我們開展引種馴化工作。”
接下來,李青對合作社牡丹引種馴化項目在選種、施肥、病蟲害防治等環節進行了技術指導。
經過努力,當地種植滇牡丹藥用部分——牡丹根的畝產量可達600公斤,種植該藥材畝產值可達1.44萬元。李青建議合作社牽頭組織當地村民進行了50人次的種植培訓,輻射帶動當地山區農戶110戶,意向整合外出務工人員閑置耕地和偏遠耕地種植滇牡丹面積已達385畝。
不久,貴州科學院與威寧縣人民政府共同簽署了助推縣域經濟發展協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