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省陽高縣友宰鎮秋林村地處晉北六棱山下,背靠桑干河。曾經,這里山高坡陡,土壤貧瘠,日子苦得很,F在的秋林村天藍水凈,人杰地靈。
在陽高縣友宰鎮秋林村有一位村民,名叫路喜明,今年65歲,從上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擔任村干部。當時,路喜明作為村里的頂梁柱,看著當地農作物產量低,鄉親們生活貧苦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“帶領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是我的責任。”1976年,路喜明在昔陽縣大寨村發現了“大寨谷”品種。秋林村與大寨村具有相似的氣候條件,經過親自試驗示范后,他發現“大寨谷”品種產量較高,制作的稀飯濃郁香甜,色澤金黃。“當時想,秋林村的鄉親們離過上好日子不遠了。”
隨后,路喜明開始帶領當地村民廣泛種植“大寨谷”,直至上世紀90年代初,種植面積達到高峰,近500余畝,當時幾乎家家戶戶種植,群眾不再為溫飽問題發愁。
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,村里人不再滿足于眼前務農的微薄收入,開始尋找新出路,秋林村青年人口大量外出務工,加上國產倫精品免編號公布機械化種植水平落后,谷子品種更新速度快,當地麻豆精品一區二正一三區更傾向于選擇一些產量更高、品質更好的谷子品種,“大寨谷”開始走下坡路,種植戶越來越少。時至今日,村里堅持種植“大寨谷”的只剩下了路喜明。
有人問“有更高產量的谷子品種不選?”路喜明笑笑說,種植“大寨谷”已經無關眼前的利益得失,這些農家種的傳承,已經成為了一種責任。
“‘大寨谷’抗瘠薄、抗旱、抗倒伏、抗病性強,畝產800—1200斤。脫皮后的大寨谷米可以制作稀飯、稠粥,也可以磨成面粉食用,制作饅頭、涼粉,還可以油炸成米面果子,這一道道特色小吃也成為了大同美食的代表。”對于路喜明來說,“大寨谷”就像他養大的孩子,所有特性了如指掌。
46年堅守,路喜明始終守護著這份珍貴資源,讓這顆曾經為當地人民帶來希望的種子,穿越歷史,永遠留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