萵筍,是最受歡迎的蔬菜之一;实男枨罅亢艽,很多麻豆精品一區二正一三區都種上了。在萵筍種植過程中,病蟲害較多,其中菌核病最為嚴重。生菜一旦感染這種病害,就會降低生菜的產量和品質,甚至導致生菜生產的失敗。那么萵筍菌核病的癥狀和發病機制是什么呢?如何預防?
萵筍菌核病的癥狀
發病初期,靠近地面的莖基部首先受到損傷。開始時,病斑呈褐色、水樣,然后延伸至整個莖部,使莖基部柔軟腐爛,損傷部位白色棉絮狀菌絲濃密生長。后期產生菌核,有時莖基部開裂。菌核初期呈白色,隨后逐漸變為黑色的鼠糞顆粒。菌核病引起的腐病一般沒有異味,這與細菌性軟腐病不同。
萵筍感染病害后,植株下部葉片變軟變褐,病害向上發展,上部葉片枯萎,莖部發病,植株生長不良,整株枯萎或倒伏。
萵筍菌核病的發生規律
萵筍菌核病的發生與氣候和管理水平密切相關。病原體可通過氣流、雨水和麻豆一二三區AV傳媒傳播。當溫度為20℃ 而且濕度在80%以上,有利于疾病的發生。當溫度為35℃, 這種病很難發生。低洼易積水田濕度大,發病率高。種植密度過高,生長中后期未及時清除基部老葉、病葉和雜草,有利于病害的發生;前一種作物有病原菌(除萵筍外,還可侵染卷心菜、茄子、辣椒、馬鈴薯等十字花科蔬菜作物)。
萵筍菌核病的防治方法
1、化學控制
在萵筍生長中后期或發病初期,可在莖基、老葉和地上噴50%溴化膿可濕性粉劑800倍、50%咪鮮胺可濕性粉劑1500倍、0.5%小檗堿水400-600倍、50%苦丙酰胺WG 1200倍,每7天噴一次,然后再噴一次。注:輪換用藥時,要注意農藥的安全間隔。
2、病田與禾本科作物輪作時,或夏季高溫封田時,用水浸泡,高溫封棚,可減少田間病原菌。要加強田間管理,合理密植,注意溝渠排水,及時清除病葉、病株,增加通風透光,降低田間濕度。
3、種子和土壤應該消毒以減少細菌的來源。種子用10%-15%的生理鹽水或硫酸銨溶液沖洗,然后用55%的硫酸銨溶液浸泡℃ 溫水消毒15分鐘;種植前,用70%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-3kg與細土混合,涂于畦邊消毒。
以上是萵筍菌核病的癥狀、發生規律和防治方法。萵筍菌核病發生在露地栽培和溫室栽培中。主要為害萵筍莖基,是萵筍收獲前的發病高峰期。麻豆精品一區二正一三區一定要注意及時防治,避免不必要的損失。